图 | 大西山书院村·紫云台香草园菊花
周敦颐《爱莲说》中提及“晋陶渊明独爱菊”,谓菊“花之隐逸者”。《九日闲居》诗序文中曰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。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”。喝酒和采菊是陶渊明的两大爱好,其理由是:“酒能祛百虑,菊解制颓龄。”
图 | 师道人王鉴画作之陶渊明采菊
“制颓龄”提及了菊花防止衰老的药用价值,关于菊花的价值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总结得很全面:“菊春生夏茂,秋花冬实,备受四气,饱经霜露,叶枯不落,花槁不零,味兼甘苦,性禀平和。……其苗可蔬,叶可啜,花可饵,根实可药,囊之可枕,酿之可饮,自本至末,罔不有功。宜乎前贤比之君子,神农列之上品。……菊之贵重如此,是岂群芳可伍哉?”
气韵超逸的菊花在万物萧疏的秋天开放,不仅具有观赏性,“此花开尽更无花”,还可食可酿饮可入药,具有很大的实用性。鉴于此,陶渊明爱菊,谁人又不喜欢呢?想到这里,内心不觉欣欣然。
分析一个人总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及环境。陶渊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,在这个世家门阀的时代,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”,为了生存,陶渊明在人生的13年里,四进四出官场,并把官场的束缚称之为“役”,每次踏入仕途就像在樊笼里一般,万般苦闷。
然而过了不惑之年,在41岁做了81天彭泽县令后,他毅然决然不愿再“为五斗米与乡里小儿为伍”,拂袖而去,归居田园。
图 | 师道人王鉴画作之陶渊明采菊
陶渊明在《形影神赠答诗》吐露的心声:“众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惧。应尽便须尽,无复独多虑。”宇宙万物无非是一个大化流变的过程,在这样一个变化面前应该做到不以物喜,不为己忧,即归化于自然,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,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。
这种豁达释然的心境,同样适用于现在的我们,不为心役,不为俗累,陶渊明独爱菊,我们爱陶渊明。
回归田园后的生活,素衣是布衣,素衣对荆扉,荆扉是柴门。他回到平民百姓当中,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,成为一个实实在在、坦坦荡荡的劳动者;回归了家庭,与妻子相濡以沫,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。人间可亲,田园足乐。
图 | 师道人王鉴画作之陶渊明采菊
怀着一颗清醒的心,安然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领地里,不折腰、无奢望,踏实地抛洒汗水、自食其力,自得其乐。暮色四合,孤傲地伫立在天地间,抚摸着苍松,像是触碰到了自己的人生。这种闲然自得的状态,在1500多年后的今天,看起来依然是羡煞众人,令人神往。
物贵天然,人贵自然,人守本性而活。在学会了放下,学会了享受自然田园的陶渊明,会不会有那么一刻领悟到仕或隐并没有什么不同,不存在高洁还是鄙陋,关键的是遵从本心,越贴近自然,越能听到心底的呼唤呢?
·
·
·
菊,古代多写作“蘜”“鞠”。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季秋之月,鞠有黄华。”《尔雅·释草》:“蘜,治蘠也。”治蘠是蘜的别名,实指其根。唐宋以后,才用较为简化的“菊”字代替“蘜”字,但其本义不变。宋人陆佃《埤雅》说:“菊,本作蘜,从鞠。蘜,穷也,花事至此而穷尽也。”
图 | 菊花茶会,摄影师李欧文
时至深秋,群芳凋谢,而菊花于百花穷尽时才开,故得此名。寒露映晚秋,三时生活·享院及紫云台香草园菊花绽放,菊香满园,在三时生活同云馆坐观天上行云,安享慢下来的自在生活。
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
回 / 归 / 田 / 园
________________
三时生活·享院
三时生活·同云馆
紫云台香草园
图 | 大西山书院村·紫云台香草园
紫云台香草园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七王坟村,属于海淀区大西山旅游带。这里丛林密植,物种丰富,被称为“北京百姓身边的后花园”。
图 | 三时生活·同云馆
同云馆是位于紫云台香草园的一处与云同在的生活馆,围炉煮茶,负日之暄,物我两忘,体验中国式的质朴生活。你来,我们都在。
图 | 三时生活·享院菊花
三时生活享院是三时生活旗下的高端餐饮,以中国二十四节气为饮食主线,精心为会员打造私享聚会及商务会谈空间。
·营业时间·
周二到周日 9:30-20:00
·联系方式·
座机 010-62460279 大袁 18600460391
·地址·
北京市海淀区七王坟村88-3号
师道人王鉴画作之陶渊明人物系列文创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